专访宋光远教授丨厚积薄发,勇于创新,推进瓣膜事业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浏览量:2804
导语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力学笃行,原创出许多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器械、技术或研究,推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跨入了新时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在全国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一直处于领军地位,作为该中心的领头人,宋光远教授带领团队知难而进,同力协契,打造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管理有序、服务优质的医护队伍。该团队不仅在TAVR领域首创出具有安贞特色的“All in one”极简术式,同时在瓣膜介入治疗领域积累了独特而丰富的临床经验体会。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瓣膜论坛会议期间,《医谱学术》特邀宋光远教授接受专访,讲述TEER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极简式TAVR发展现状、未来展望及安贞相关经验分享,并对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及加强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应对措施提出见解。

01
规范TEER技术,满足临床需求

医谱学术我国首部TEER临床路径的诞生是扎根于中国临床实践而产生,尤其今年TEER技术在全国火热开展离不开临床路径的指导,随着器械创新和经验积累,未来这项技术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宋光远教授 

中国的二尖瓣反流患者数量庞大,在所有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大约占四分之一,因此针对这些患者进行的相关治疗对临床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据估计,中国约有550万–750万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需要治疗,但是我们每年手术治疗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却只有4万例左右。可见,目前中国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的临床需求非常迫切。

从全球范围来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是作为二尖瓣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一个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也是得到广泛临床证据支持的技术,目前全球开展的TEER已经超过15万例。这项技术在中国是从2021年起步,截止到今天,大约只完成了1000多例患者的治疗操作。在这种情形下,尤其需要一个相关的TEER临床规范化操作指南,指导我们:清楚界定施行TEER的适应证,如何组建相关团队,做好TEER需要怎样的解剖条件,术前如何准备手术器械,如何进行导管室站位准备,术中如何规范化完成操作等等。今年发布的《TEER临床路径2022》精细阐述了上述所有内容,可谓是TEER的操作宝典。一方面,它的指导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手术效果;另一方面,它可为行业进步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为手术效果给予术者信心,效果越好信心越足,未来会吸引更多的医生或医院来开展这项技术,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因此获益。这样,也就完全实现了《TEER临床路径2022》的使命和价值。也期待未来在此临床路径的指导下,TEER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医者能够更加完整、完美地完成TEER手术操作,满足更多患者的临床需求。

02
勇于创新,走中国特色之路

医谱学术早在2014年,国外就开始了极简式TAVR的探索。那我国的极简式TAVR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并请您结合安贞经验详细谈谈这种术式以及未来展望。

宋光远教授 

早在多年前,国际上就已广泛提出极简式TAVR这一概念。也有上千例临床研究证实,极简式TAVR手术是可行的。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和病情特点,在一定的条件下为患者施行极简式TAVR手术,可在达到同样治疗结果的同时,使患者创伤更小,花费更少。所以,当一个国家开展TAVR的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极简式TAVR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中国从2018年开始到去年,已经完成超过7000例TAVR手术。在此背景下,全国已约有600家医院在开展极简式TAVR探索,在未来,这将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特色。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极简式TAVR需要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极简式TAVR,各个医院或中心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该术式局部或者完全的简化。

在安贞医院,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技术上的全新简化方式,即“All in one”模式,通过特殊的技术方式,术中单血管或者单动脉穿刺入路。这样,在保证治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可避免辅助入路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术后恢复更快,为患者节约了住院时间和治疗花费。此外,我们还在“All in one”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All in one”鞘管,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服务于临床,造福患者。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的极简式TAVR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技术条件,逐步实现从不完全到完全的简化;另一方面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上,在临床实践中勇于探索,创造出适用于临床的创新技术。

03
经验推广,实现优质资源真正下沉

医谱学术北京拥有较多大型三甲医院,优质资源比较集中。那对于周边相对薄弱的中心,如何做到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及对于规范化培训,加强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我们有哪些应对措施?

宋光远教授 

从全国开展瓣膜疾病介入治疗以来,北京累计的手术数量一直居于首位。在高瑞林院士、吴永健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在瓣膜疾病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们先后发布了《中国TAVR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8版)》、《中国TAVR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1版)》、《TEER临床路径2022》等。这些共识均操作性极强,它们的发布可以帮助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中心或医院避开不必要的弯路,也有助于术者或团队清楚了解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更好地制定出手术策略,更完美地完成手术操作,甚至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所以,做到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第一是通过积累经验,形成专家共识的方式来实现;第二是通过优质资源集中地区的医生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将这些经验或先进的技术真正推广到全国或周边地区来实现。如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的规范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围绕这一模式,形成“简化”、“规范”、“全面”、“关怀”和“创新”的瓣膜病介入诊疗流程,覆盖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以及长期康复管理等全方位随诊指导,可在早期专家带教的形式下向周边地区推广,能够让地区医院清楚了解如何筛选病人,如何为特定的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如何做好特定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如何真正做好长期康复随访和患者居家管理策略等。这样就能使我们优质的医疗资源真正下沉。

 

 专家简介 

宋光远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主任。

2015年作为国内首位专业人员赴美完成瓣膜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博士后培训,是结构性心脏病和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量国内名列前茅的专家,牵头和参与了结构性心脏病和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20余项。

作为核心成员主持或者参与十余项国家以及省部级重大课题,申请及获得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国家发明以及实用新型专利1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30余篇中英文结构性和冠心病心脏病领域创新性研究高质量论文,他引次数超过300次。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专家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结构学组副组长;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核心工作组秘书长;镜湖慈善会理事长兼秘书长;亚洲心脏病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预防治疗分会“冠心病防治学组”委员;世界中联专业委员会心血管介入协会常务理事;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结构周核心工作组秘书长。

科室主页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