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RDN丨王效增教授:重塑高血压治疗格局,RDN值得被寄予厚望

浏览量:3036

 

RDN(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日益得到领域专家广泛认可,RDN疗法成为继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后高血压治疗的第三驾马车得到学界的广泛共识。

 

为促进RDN疗法的规范应用,传达RDN最新前沿新声,《医谱学术》特创办“对话RDN”学术专栏,聚焦RDN领域前沿进展,围绕RDN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倾听权威专家的独到见解,展望RDN未来蓬勃发展之景。

 

“对话RDN”第九期,我们特邀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效增教授对RDN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开展RDN的注意事项、RDN的多器官获益进行分享。

 

释疑 · 洞察 · 展望

 

王效增 教授

立于新时代,高血压的管理也迎来新思维。在RDN的帮助下,我国高血压管理将迎来新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时代当有新作为

RDN扬帆起航正当时 

《医谱学术》:我国高血压患病人群基数庞大,而目前我国高血压疾病控制率及达标率均较低,针对此现状,很多专家认为RDN将开启我国高血压治疗的新格局。您对此有何看法?您如何看待RDN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意义?

 

王效增教授:我国是高血压大国,《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 概要》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高达2.45 亿。尽管通过科普教育,公众对于高血压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中国≥18 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 和16.8%,远未达到临床预期。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控制高血压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对国人健康十分有利。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尽管用于高血压的药物十分丰富,但患者对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并不理想。同时合并其他药物的应用使得高血压管理的难度增加。当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其他合并症,如心肌梗死等,常常因重视合并症的治疗而忽略降压治疗,所以对于高血压的患者宣教仍要加强。而且临床有部分患者属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即使使用多种降压药,血压依旧难以控制。我国对于高血压的规范管理,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RDN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高血压的治疗也带来了新的方法。对于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不耐受、药物依从性不佳、不愿意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RDN可减少其服药物的种类、剂量,改善其治疗体验,并使患者获得长期有效的血压下降,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同时,随着RDN器械的不断发展与迭代,该疗法也将对高血压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整体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利国利民。

 

总之,立于新时代,高血压的管理也迎来新思维。在RDN的帮助下,我国高血压管理将迎来新局面。

 

规范推进、稳扎稳打

助力RDN发扬光大

《医谱学术》:RDN治疗高血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RDN的有益探索。您认为在我国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尤其基层患者群体中应用RDN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效增教授:RDN未来在临床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如何将临床试验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于实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规范的操作有助于提高RDN的降压水平,所以需要对医生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其路径和操作方法。

 

其次,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如何选择RDN适宜的人群,也非常重要。RDN的开展应先在更可能受益的人群中进行,比如难治性高血压人群、高血压药物不耐受、药物依从性不佳的人群,然后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和临床证据的积累,再逐步推广至更广泛的人群。

 

最后,学科发展要注重临床科研,建立患者数据库,总结RDN的近期、远期疗效,从长远角度出发,让更适合的患者得到更优化的治疗,从而使RDN疗法发扬光大。

 

多学科齐心协力

持续探索RDN的多器官获益

《医谱学术》:不仅在高血压领域,RDN也正在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包括用于糖尿病、阵发性房颤、心力衰竭等,请您谈谈未来RDN的发展前景。

 

王效增教授:近年来,在神经病学专家、心血管专家、介入学专家的通力合作下,针对交感神经兴奋性与RDN疗法开展了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有研究显示,RDN除了具有降压作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也具有改善作用。另有研究发现,肺静脉隔离(PVI)联合RDN可减少房颤患者的复发率。RDN在心衰领域的探索也多有报道。所以,RDN具有多器官获益,通过一种机制有望对多种疾病发挥效用的特点,相信通过多学科协作,RDN在多种疾病中应用的作用机制将更加明确,RDN的临床治疗前景将更加开阔。

 

延伸阅读:

 

Hypertension发表的一项前瞻性、II期、概念验证、随机、开放标签试验[1]显示,RDN可以降低患有OSA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伴随着OSA临床症状的改善。


研究将60例伴有中重度OSA(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15)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按照1:1的比例(平行分配,无分层)随机分为RDN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术后3个月时诊室收缩压降低。次要终点包括舒张压和动态血压降低,3个月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的变化。

 

结果显示,3个月时,RDN组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均显著降低。其中,RDN组的诊室收缩血压下降了22±23mmHg(P<0.001),而对照组的收缩压水平与基线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变化为-5±17mmHg,P=0.12),主要终点诊室收缩压组间变化差异显著,P=0.002。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9±21 mmHg;P=0.031),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11 mmHg;P=0.18)。收缩压变化组间差异显著(-17 mmHg[- 27至- 6 mmHg]),但舒张压变化组间差异不显著(- 6 mmHg[-15至3 mmHg])。

 

术后3个月,RDN组24小时、白天和夜间动态血压水平均显著下降,但在对照组中却没有明显变化。日间动态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但夜间动态血压水平的组间差异不显著。

 

同时,术后3个月时OSA严重程度也显著降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39.4±25.5次事件/小时vs. 31.2±23.4次事件/小时;P=0.015)。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变化的组间差异同样显著(P=0.05)。

 

术后6个月时,RDN 组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持续下降,超声心动图整体纵向应变测量值显著改善(+2.4%;P=0.014),且组间差异显著(P=0.001)。

 

 

在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 2019)上,美国Jonathan Steinberg博士现场报告了ERADICATE-AF试验[2]结果。

 

ERADICATE-AF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单盲、随机临床试验,由5家中心参与,共计入选302例症状性阵发性房颤(A-fib)、明显高血压(服用1种及以上抗压药时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0 mm Hg)且转诊需房颤消融的患者,并将患者分至单纯PVI组和PVI+RDN组。

 

研究在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为12个月内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下的房颤(包括任何持续30 秒或更长时间的房扑或房速)复发率(前3个月“空白期”除外)。次要终点包括30天内的手术并发症和6个月、12个月的血压控制情况。

 

结果发现术后12月时,与单纯PVI组患者相比,PVI+RDN组患者无房颤复发的比例更高(72.1% vs 56.5%,HR 0.57;95% CI 0.38-0.85,P=0.006)。

 

在血压控制方面,单纯PVI组血压平均下降3/2mmHg,而PVI+RDN组血压平均下降可达16/11mmHg,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下降均显示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01)。

 

并且,PVI+RDN组的术后心血管住院率更低(5.2% vs 12.1%,P=0.01)。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介入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4.5% vs 4.7,P=0.96)。

 

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A-fib患者,在行PVI的同时联合进行RDN可减少术后12月内的房颤复发率,并且改善血压控制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住院率,同时并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Heliyon杂志2022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系统评估了双侧RDN在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3]

 

文章对2019年12月21日之前发表在PubMed、EMBASE、MEDLINE和ClinicalTrials.gov的文献进行检索,最终纳入7项研究。

 

主要研究终点为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其他心脏参数,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房内径(LAD)。次要终点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HR)、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肌酐的变化。

 

结果显示,从基线到RDN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NYHA分级下降了0.9,与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一致(95% CI, -1.6 to -0.2; P=0.018);6分钟步行试验的平均距离增加了79.5 m(95% CI, 26.9 to 132.1; P=0.003);平均NT-proBNP水平降低520.6 pg/mL(95% CI,-1128.4 to 87.2;P=0.093)。

 

RDN使LVEF增加5.7%(95% CI, 1.6 to 9.6; P=0.004),LVESD显著降低0.4 cm (95% CI, -0.5 to -0.2; P<0.001),LVEDD显著降低0.5 cm(95% CI, -0.6 to -0.3; P<0.001),LAD降低0.4 cm(95% CI, -0.8 to 0; P=0.045)。

 

在次要终点方面,RDN显著降低收缩压9.4 mmHg(95% CI, -16.3 to -2.4; P<0.008),舒张压降低4.9 mmHg(95% CI, -9.5 to -0.4; P<0.033),HR降低4.5 bpm(95% CI, -8.2to -0.9; P=0.015)。

 

但同时,RDN并未显著改变GFR(MD, 7.9;95% CI, -5.0 to 20.8; P=0.230)或血清肌酐水平(MD,-7.2;95% CI, -23.7 to 9.4; P< 0.397)

 

总之,在HFrEF患者中,双侧RDN安全、耐受性良好。RDN改善了心衰的体征和症状,并降低了收缩压和舒张压,且不影响肾功能。

结  语

除了强效降压,RDN对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相信在规范应用中,RDN将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并推动高血压学科建设和我国高血压的管理再上新台阶。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当RDN的临床应用蓄势待发,进一步明确人群选择和全流程管理的要点十分必要。下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将围绕RDN的优势、人群选择、全流程管理要点等内容带来精彩分享,期待您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

 

[1]Warchol-Celinska E, Prejbisz A, Kadziela J, et al. Renal Denervation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Randomized Proof-of-Concept Phase II Trial. Hypertension. 2018 Aug;72(2):381-390.

[2]Steinberg J S, Shabanov V, Ponomarev D, et al. Effect of renal denervation and catheter ablation vs catheter ablation alone on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ypertension: the ERADICATE-A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0, 323(3): 248-255.

[3]Xia Z, Han L, Pellegrino PR,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nal denerv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liyon. 2022 Jan 31;8(1):e08847.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专家简介 


王效增 教授

北部战区总医院

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腔内隔绝委员会常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大血管学组副组长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等 6种杂志编委。曾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负责人。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30篇,作为主要负责人获多项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学术
扫码关注
医谱app
扫码下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4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