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志教授:TPVR的解剖分型及技术新策略
编者按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正逐步成为治疗肺动脉瓣病变的关键手段。深入了解TPVR的解剖分型,是精准实施手术的基础,不同的解剖类型对应着各异的手术难点与解决方案。而技术新策略的探索,则为提升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开辟了新路径。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以“TPVR的解剖分型及技术新策略为题”,就此展开了详细报告,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潘文志教授讲道,TPVR亦称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PVI),是一种在心脏持续跳动状态下,借助X线和/或超声影像引导,通过经导管介入技术将人工肺动脉瓣植入病变肺动脉瓣部位,从而实现功能性肺动脉瓣置换的微创手术。TPVR是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中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术式,主要适用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重建术后并发RVOT功能不全和/或RVOT梗阻的患者。这类患者通常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特征,术后常出现肺动脉瓣反流,且随着时间推移,反流可能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因此,解剖干预治疗成为必要选择。鉴于外科手术风险较高,TPVR因其微创性和安全性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在医源性肺动脉瓣反流患者的解剖特征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方国家,超过80%的患者会选择接受带瓣管道植入术。而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RVOT扩大术。这种差异主要源于RVOT扩大术虽然可能导致术后即刻发生肺动脉瓣反流,但其费用相对较低,更符合发展中国家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需求。这一治疗选择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和经济条件的显著差异。
基于上述背景,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和深入探讨:
核心问题一:哪些患者适合做TPVR?
核心问题二:TPVR术前需要进行哪些评估?
-
超声:可用于术前筛查、术后即刻效果评估和中长期随访; -
MRI:可用于术前、术后右心功能评价,肺动脉血流评价; -
CTA:可进行肺动脉形态重建、准确测量,路径评价,冠脉风险评估; -
3D打印:对于复杂病例,3D打印,体外模拟更直观、全面、准确; -
造影:可进行术中测量(CTA参考体位),评估肺动脉形态和冠脉压迫; -
右心导管: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排除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核心问题三: TPVR手术瓣膜该如何选择?
-
瓣膜锚定机制1:腰部径向支撑
-
瓣膜锚定机制2:上花冠锚定
-
瓣膜锚定机制3:下花冠固定
核心问题四: TPVR手术的挑战
-
挑战1:瓣膜输送系统跨瓣
-
挑战2:瓣膜精准释放
核心问题五:术中并发症处理技巧有哪些?
总结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