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第10期丨高龄妊娠合并血压“顽疾”20年,主动脉峡部缩窄“元凶”终现,治疗困局如何破解?
《北三心声》大查房第10期
2025年3月1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10期精彩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一例高龄妊娠女性合并血压“顽疾”20年,且在孕早期检测出主动脉峡部缩窄,究竟是原发性疾病还是继发性导致?是否能继续妊娠?治疗困境如何破局?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的诊疗思路,深度剖析这一复杂病例病情,共同探寻下一步精准、科学的治疗方案。

病例信息
患者38岁女性,主诉发现高血压升高20年。
01
现病史
上下滑动查看
02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及家族史
上下滑动查看
既往史:患者4岁时患心肌炎,经治疗后好转,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诉无异常(具体结果未见);既往肺结核病史,曾给予抗结核治疗,已愈;20年前甲亢病史,间断服用丙硫氧嘧啶治疗,2024年7月复查甲功时甲减,目前左甲状腺素钠1.25片 qd(周一至周六),1.5片qd(周日)治疗,并于北医三院内分泌门诊定期随诊;否认药物过敏史。
03
体格检查
上下滑动查看
-
左上肢127/75mmHg;右上肢153/85mmHg; -
左下肢109/71mmHg;右下肢105/70mmHg;
04
辅助检查
上下滑动查看


05
初步诊断
(1)继发性高血压
主动脉峡部缩窄
(2)妊娠状态
(3)甲状腺功能减退
06
入院检查
上下滑动查看
(1)动态血压监测

(2)心电图及常规检查
①入院心电图:提示正常

心电图正常
病例总结
01
病情发现
02
检查与确诊
多学科探讨
01
查房目的
患者高血压“顽疾”20年,妊娠9周,现有证据提示主动脉峡部缩窄。故本次查房旨在明确患者高血压的病因,明确主动脉峡部缩窄的具体类型和评估其继续妊娠的可行性,以进一步为后续治疗拟定方案。
02
超声分析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心脏结构大致正常;升主动脉内径32.8mm,左房、左室、右室、室间隔及左室后壁的大小均无明显异常;瓣膜未见反流;心肌收缩期和舒张期功能良好;未发现功能损害。
但进一步观察胸骨上切面,发现主动脉峡部较主动脉弓部存在明显狭窄,彩色超声提示狭窄处血流速度显著加快,狭窄范围较长。同时,检查结果显示,左房后方的降主动脉胸段血流速度偏高,提示远端血流动力学受影响。但下肢动脉超声未发现明显的小慢波特征,表明外周血流减少不明显。
整体而言,超声检查明确了主动脉峡部存在较长段狭窄,但未引起显著的左心功能损害,后续仍需结合病程进展进行进一步评估。
03
风湿免疫科分析
患者高血压“顽疾”已久,可能系主动脉峡部缩窄引起。关于主动脉峡部缩窄,在鉴别诊断方面,首先要考虑是否为大血管炎,尤其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女性,其典型特征通常在疾病早期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如发热、肌痛、疲乏等。部分患者即便无明显急性症状,其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往往也会升高。在临床上,该疾病因累及多条大血管,可致使肾动脉、主动脉狭窄,进而引发高血压、单侧无脉等症状表现。
然而,就本患者而言,主要问题在于主动脉峡部缩窄,并未出现炎症相关表现,且炎症指标亦无异常升高情况。此外,多发性大动脉炎一般表现为多部位血管受累,并导致血管壁呈向心性增厚;但患者进一步接受血管超声检查后,并未发现血管壁增厚的影像学证据。
因此,风湿免疫方面,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目前无确切证据支持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考虑可能为原发性主动脉缩窄。
04
心外科分析
05
产科分析
在妊娠期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下,妊娠32~35周通常是心脏负荷最重的阶段,届时血容量较非孕期增加约50%,心搏出量达到非孕期的1.5~2倍,心脑血管承受压力较大。
在临床风险评估中,慢性高血压孕妇最需警惕子痫前期的发生,其表现为血压在原有慢性高血压基础上进一步升高,并伴随蛋白尿、脏器功能损害、胎儿严重生长受限或胎儿丢失等问题。除警惕子痫的发生外,还需要持续关注胎盘供血情况。
在临床上,除了自身评估外,可借助多种成熟的预测方法:例如,子宫胎盘血供可通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比值进行间接判断。此外,妊娠期高血压的血清学预测方法,如sFlt-1/PlGF比值,可用于预测子痫前期风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血容量极度扩张,患者是否存在心衰风险亦需重点关注。
根据既往相似病例分析,2017年国内曾报道一例与本例患者情况类似的妊娠病例。该患者主动脉峡部最狭窄处仅3mm,未进行特殊干预,在妊娠25~36周期间定期监测,并于接近足月时择期剖宫产,母婴结局较为良好。该患者在血压超出诊断标准后接受降压治疗,未出现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
总体而言,产科方面需综合评估患者妊娠风险,加强监测心血管状态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优化管理策略,以尽量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06
心内科分析
(1)既往国内报道的类似病例中,患者为较年轻的产妇,而本例患者的年龄已达38岁。高龄产妇这一因素,极有可能对病程进展以及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因此,针对该患者,需格外关注其潜在风险。
(2)患者合并妊娠,而妊娠晚期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显著变化,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目前的治疗决策应综合考虑妊娠对血管病变的影响,同时结合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鉴于病情的复杂性,患者的管理需多学科协作。
(3)患者可在妊娠13周过致畸高风险阶段后,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主动脉峡部缩窄的程度、狭窄长度及血流动力学影响。
(4)根据国际相关案例经验,若血压明显升高,仍需积极进行降压治疗。可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进行血压管理,确保血压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5)在血压可控的前提下,密切监测胎盘血流情况。如胎盘供血未出现明显异常,可优先考虑严密监测,尽可能保留胎儿,以延长胎龄、减少早产风险。然而,在妊娠管理中,需始终以母体安全为首要目标。


扫码添加学术助手
加入“北三心声”医生交流群
看视频回放

撰稿/小羊;编校/lianger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