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效共护 喜赢心生丨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巡讲会-上海站成功召开

春日的上海,草木葳蕤,万象更新,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热潮中,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迎来了一场聚焦创新与实践的学术盛会。

2025年4月19日,“双效共护 喜赢心生——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巡讲会-上海站”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刘化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徐州市中心医院李明哲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汪云开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迎佳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袁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马士新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王晓彦教授、徐州市中医院张庆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在春日的蓬勃生机中,一场融合前沿理念与临床实践的智慧碰撞就此展开,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会议伊始,刘化进教授首先致辞。刘化进教授表示,心脑血管病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当前侧重于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对慢性冠状脉动综合征(CCS)、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尤其需要重视。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名家云集,希望通过学术分享与病例交流,共同推进我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为更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李明哲教授对《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进行解读时指出,2024年《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是我国首部针对CCS患者诊断及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其诊断流程清晰,管理策略前沿,涉及人群全面。在诊断方面,CCS的诊断包括可能性评估、辅助检查、风险评估三方面内容,无论CCS类别如何,均需进行初始诊断。确诊后的CCS患者应进行风险分层。



袁亮教授作“急诊PCI遭遇无复流时的处理”病例汇报。该患者为59岁男性,主诉:胸痛16天,心肺复苏后2小时,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急诊PCI处理后出现无复流,给予冠脉内溶栓,血流初步恢复,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可地尔等药物,血流进一步改善。袁亮教授提到,接受PCI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中有5%~50%会出现慢血流及无复流现象,相比于择期PCI,急诊PCI发生无复流的可能性更大。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机制与微血管远端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个体差异性、微血管自身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而尼可地尔具有类硝酸酯作用、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开放作用双重机制,能同时发挥血管扩张和心脏保护作用,改善慢血流/无复流现象。

赵昕教授作“PCI中无复流一例”病例分享。患者为72岁女性,主诉:反复胸闷一个月,入院冠脉造影检查明确三支病变,左冠近段明显狭窄,右冠弥漫性病变,于前降支-左主干植入三枚支架。支架植入后,患者出现胸闷症状,考虑为回旋支开口累及,遂将回旋支开口通过支架网眼扩张,回旋支PTCA及冠脉内给药,回旋支血流恢复。术后患者cTnT升高,给予替罗非班、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尼可地尔等药物,cTnT开始回落。一个月后,患者第二次入院对右冠状动脉行PCI治疗,术后给予尼可地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等药物。
赵昕教授指出,在兔心肌梗死模型中,KATP通道激活是改善冠脉微循环、防止无复流的重要机制。尼可地尔可以改善高脂血症介导的无复流,减少核心坏死区域,而硝酸酯类对此无预防作用。还有荟萃分析证实,尼可地尔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PCI后无复流发生率。总之,PCI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无法完全避免,始终保持警惕、发现后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尼可地尔是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讨论环节,马士新教授、王晓彦教授、张庆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尼可地尔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展开观点分享。在与会专家看来,尼可地尔通过开放钾离子通道、扩张冠脉微小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稳定斑块、降低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该药物兼具类硝酸酯作用及线粒体保护功能,能改善心肌代谢,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该药物已被多部指南共识明确推荐用于改善CCS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微循环障碍。

会议最后,刘化进教授、张毅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两位教授表示,尼可地尔属于多靶点药物,在改善微循环药物中具有优势,可覆盖更广泛患者,改善微循环状态和症状。本次会议围绕CCS及CMVD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尤其凸显了尼可地尔在CCS及CMVD中的应用价值。CMVD领域中仍有许多新话题、新思路值得关注,期待能有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产出,进一步优化CCS及CMVD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结 语
期待在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心血管医学领域能够持续突破创新,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精准的诊疗方案,真正实现“双效共护,喜赢心生”的愿景!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