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潘文志教授解读2025 ESC/EACTS瓣膜指南:瓣膜病治疗的“决策核心”与“中国创新”

浏览量:18

 

 

ESC 2025大会上,《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正式发布。新版瓣膜管理指南在管理理念、适应证推荐、决策模式等方面均有重要更新。我们特别邀请国内瓣膜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对新版指南进行系列、深入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围绕多模态影像、终身管理、器械创新等分享他的见解。

从“辅助检查”到“决策核心”:影像学的地位重塑

新版指南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将多模态影像的地位从传统的“辅助检查”提升至“决策核心”。潘文志教授指出,这一转变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影像学不再仅仅是提供诊断依据的工具,而是深度融入筛查、评估、决策和手术规划全流程的核心环节。他表示,以往影像科室完成诊断后,后续治疗便主要由临床医生决策,但在现代瓣膜介入治疗中,这种模式已不再适用,影像医生与介入医生紧密合作,共同决策。这一理念也再次强化了多学心脏团队模式。

TAVI年龄下调与“终身管理”:为年轻患者规划长远路径

新指南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推荐年龄下限下调至70岁,并强调了“终身管理”的概念。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大量临床研究提供的坚实证据,同时也对相对年轻患者群体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规划其未来1020年的治疗路径?潘文志教授认为,这需要内外(科)医生共同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方案。这种“终身管理”思维要求医生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为患者预留未来再次干预的可能性,实现治疗效益的最大化。

自主研发的“破局点”:中国瓣膜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指南为二、三尖瓣介入治疗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对我国的器械自主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潘文志教授坦言,尽管我国在技术应用和改良方面进步迅速,但在“从01”的源头创新上,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许多核心技术如TEERTMVR均由国外开创,我们更多扮演了快速跟进和优化的角色。潘文志教授特别指出,在三尖瓣介入治疗这一新兴领域,我国的创新步伐已与国际基本同步,部分国产器械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实现了“平齐”甚至局部领先。此外,潘文志教授强调,中国庞大的患者资源是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独特优势。通过设计和执行能够引领国际的临床试验,我们不仅能验证本土创新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更能为全球瓣膜病的治疗贡献“中国证据”和“中国方案”。

 

 
 

2025 ESC新版瓣膜指南预示着一个更加精准、协作和长远的瓣膜病治疗新时代。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心血管界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在不断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距离的同时,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力求在不远的将来,从技术跟跑者蜕变为行业引领者。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